超薄,0.015毫米;超韧,折弯30万次不变形;超纯,手机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400万个分布均匀的微孔……这就是超级材料“手撕钢”。
这“薄如蝉翼、坚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颠覆着人们对钢铁的认知,加速催生新业态,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是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记者再次走进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探寻“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创新密码。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亲切关怀,巨大鼓舞。五年来,这段饱含期望的话语始终被摆放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指引太钢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手撕钢”研发团队带头人廖席坦言:“每次看到总书记的嘱托,既感到兴奋和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现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深深融入太钢血脉,这群超级不锈钢材料的闯关者牢记“钢铁报国”使命,在不锈钢精密材料领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有力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的迭代升级。
继2018年打破“中国永远造不出0.02毫米‘手撕钢’”的魔咒后,又于2020年将全球“手撕钢”厚度刷新到0.015毫米。而后一路“逆袭”,先后研发成功OLED显示屏用金属掩模版、光刻机用合金材料、引线框架用4J42K等4大类20多个品种的“手撕钢”产品,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篇章。
如今,太钢“手撕钢”已拥有国家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柔似绸缎而韧胜千钧的“手撕钢”,正续写着钢铁新丝路的传奇。
2025年3月,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改变正在发生——国内钢铁行业首个“微正压封闭”工序正式投入使用。这项创新工艺的引入,彰显了太钢在产品质量上的极致追求。
“就像做芯片需要在无尘车间一样,我们现在用‘微正压封闭’技术为‘手撕钢’打造了一个‘保护罩’,大大减少了厂房灰尘、温湿度波动等外界因素对钢带表面的影响,说到底就是让钢带质量更好。”研发团队带头人之一、精密带钢公司经理段浩杰向记者介绍。
此外,在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太钢也积极探索数智发展新机遇。“接下来我们想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一个先进的钢铁材料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起性能预测模型,为新材料开发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廖席眼神坚定地说。
太钢的办公楼与生产车间仅一街之隔。这短短数十米的距离,恰是太钢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边是挂满荣誉的展厅里“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殷殷嘱托,一边是日夜轰鸣的生产线上不断突破的技术实践;
一边是熠熠生辉的奖牌记录着过往辉煌,一边是银光流转的“手撕钢”预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方小小的厂区,仍在续写着“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新篇。
以太钢集团为代表,我省将特钢材料产业链作为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深化“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围绕“链主”企业差异化特钢产品,细化下游招商重点方向,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探索全链条整体引进方式;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形成“重大项目+链长+属地”共建模式,联合项目属地政府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难题;深入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
在“创新链关键环节不断突破”方面,我省支持“链主”企业等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特钢材料产业链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攻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支持企业加快促进重点技术产业化。
从“链主”企业龙头带动、链上企业协同联动、政府部门服务推动等多方面入手,我省形成工作合力,补链延链强链,全力推动特钢材料全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2024年产业链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0.2亿元,同比增速38.7%,高于产业链增速目标,完成年度目标。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产品转型、智改数转等,加快推进省内特钢企业开发高端产品,支持“链主”企业开发煤机用Q690及以上高强钢、300公里/小时及以上高铁车辆用车轮车轴钢等13项高端产品,加快实现产品转型。同时,支持“链主”企业围绕钢铁主流程工序、关键生产工序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点在高炉闭环控制、实现合金辅料添加自动计算、钢水成分实时预测、热轧核心技术、高效柔性化生产排程等构建特钢材料产业链智慧大脑,重点推进钢轧流程智能“循环碳”低碳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张毅 皇甫子昕)
网站标识码:1411270001 晋ICP备19007275号-1
联系电话:0358—6723175

晋公网安备 141127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