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守正创新为实践要义,牢牢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传统优势同数字化技术高度融合,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守价值旨归之正,创理念之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旨归,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国国情、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具体表现和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统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坚持全面发展的育才目标,使各要素形成同向同行的创新趋势和同频共振的创新模式,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理念更新,以数字化理念引领发展之变,不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确保立德树人价值旨归的实现。一要树立数字化意识,正确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并将其列为学校发展战略,打造共同愿景,促使全体教职工增强技术赋能、数字育人意识,为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要强化数字化思维,破除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对数字化转型进行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将数字化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的再造和重塑。三要重视数字化能力建设,把人员培训列入计划,引导领导干部、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数字化领导治理能力、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
守政治方向之正,创方法之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经验总结和实践追求。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铸魂育人”作为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行动指南,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核心构建内容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课堂和实践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广大青年思想根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推动传统方法革新,确保党的科学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入行。一要整合校内数据资源,建立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学生思想特征、行为习惯和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施教,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二要打造智慧教育教学场景,运用全息投影、VR、AR等技术使抽象的理论通过图像、音视频的形式得以鲜活的表达,使政治性的话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增进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共情共振,实现思政教育的科学灌溉。三要综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校园育人环境优化升级,赋予校内建筑物的外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教学楼、办公楼等场所内饰,校园道路的宣传栏以教育意义,让学生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文化环境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柔性灌输。
守客观规律之正,创模式之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为研究和工作对象的学科,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了思政教育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联系。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规定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高校的使命和实际,充分利用已知规律,探索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其生命线地位更加巩固、导向功能明显提升、作用领域不断拓展、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学科体系日益健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充分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一要推动思政课教学由师生二元单向传递向人机协同的多元交互转变。加快智慧课堂建设,消除传统教学的交往限制,打造新型“共在”形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增进师生的平等互动和多维度交流;引入智能伴学机器人辅助课堂教学,融合机器智能和人类智力,形成双师、多师共育,在与学生的深度互动中持续增加教育输出,达成教学目标。二要推动日常思政教育向科学智慧化转变。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引导党务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在做好学生党团班级、学习、就业、心理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坚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工作效能,彰显人文关怀,增加育人温度,让学生在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优质管理服务中“有所得”“有所悟”。
教育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社会共识和全民行动,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筹划、稳步推进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共融、共通、共进,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本文系山西省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析”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SXSZ0113)
网站标识码:1411270001 晋ICP备19007275号-1
联系电话:0358—6723175
晋公网安备 141127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