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西省吕梁市岚县蛤蟆神村,65岁的农民高龙怀获得了她在沙棘繁育基地的第一笔收入。自三月以来,高龙怀通过在基地种植沙棘苗已获得了12000元的收入,这是她三年前想像不到的收入。同时,她也将自己19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额外获得10000元的租金。
高龙怀是蛤蟆神村众多留守老人的一人,这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二是中老年人,村内沟壑纵横,荒山遍布,土地流失及盐碱化问题突出。受此制约,整县的经济价值未能充分开发,产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世代村民在生态和经济双重贫困的泥沼中难寻出路。
“我们农民啊是靠天吃饭的,”高龙怀说。在丰年,她们家可以靠卖土豆和玉米挣到10000元。一旦遇到旱季,收入就岌岌可危了。
村支助理小梁指出,村子贫困落后,年轻人不愿回来,寄希望于外出务工;村内产业封闭,空巢老人渴望工作改善生活,却无计可施。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8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想在村里有个事做,这样就不用到村外工作了。”小梁说。
在此困境下,当地政府着力于改善这种“脱贫无人,致富无业”的状况,努力为村内空巢老人解决再就业问题。
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2016年开始,当地政府引导村民把撂荒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至专业造林公司,选择沙棘作为造林树种,将“退耕还林”和“产业开发”合二为一。沙棘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多重效益的叠加,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劳务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分红实现收入增长。
为了保障农户的权益,当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在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村民可获得每亩50元的保底收益,这样一来农户在近期有劳务收入,中期有管护收入,长期有资产收益分红。
据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别样红”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茂林介绍,300平米的冷库及沙棘膏加工厂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将于明年3月在万亩沙棘基地完工。蛤蟆神村将由此实现“沙棘育苗-沙棘种植-沙棘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为56户贫困户提供再就业机会。
沙棘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是兼顾生态修复和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它可以在盐碱地生长,有效修复生态问题,实现再造林产业;同时,其果实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小梁介绍,沙棘每亩产量可达一吨,按当前市场价8000元每吨的价格计算,每亩利润可达4000元。
于是,当地政府成立了专业造林合作社,并鼓励当地贫困户入社参与造林。目前,岚县一共成立了102个合作社,其中贫困人口占比达到88%,涉及贫困人口5155人。其中,蛤蟆神村成立了“别样红”沙棘合作社。
发端于岚县的合作社造林模式,如今在吕梁市已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市已组建1301个,基本实现造林重点区域村村都建有合作社。
“这是我工作两年以来所看到的最大转变。之前他们(贫困老人)没有固定工作,只能打零工。”小梁说道。
空巢老人终于实现“有业可就”,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当地村民杜大婶就是其中之一。杜大婶的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她自己平时在家里干农活,不愿意去外地打工。她表示,现在在合作社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到将近2000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全产业链联动模式即将建成
合作社沙棘种植产业链涉及“沙棘育苗和种植环节”,虽然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并使得贫困老人“有业可就”,但是该产业链并未充分发挥沙棘果的经济效益。将沙棘果加工成沙棘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合作社负责人郭茂林介绍道,目前的蛤蟆神村还无法消化所有的沙棘产量,急需建造冷库和加工厂,用于沙棘的初加工和储藏,为明年即将到来的采果期作准备。
加工厂的建成将使合作社“沙棘育苗-沙棘种植-沙棘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完整,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防止返贫。
村民杜大婶说,“等将来沙棘加工厂投入使用了,孩子就可以回县工作了。”
蛤蟆神村积极培育沙棘这一“致富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同时积极发挥沙棘果的经济效益,提高当地收入,稳定就业,为实现脱贫致富,解决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提供了“蛤蟆神村方案”。
网站标识码:1411270001 晋ICP备19007275号-1
联系电话:0358—6723175
晋公网安备 14112702000005号